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

生态农业旅游_生态农业旅游规划项目

zmhk 2024-06-11 人已围观

简介生态农业旅游_生态农业旅游规划项目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关于生态农业旅游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生态农业旅游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1.

生态农业旅游_生态农业旅游规划项目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关于生态农业旅游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生态农业旅游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1.结合桂林恭城县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案例,谈一谈农家生态旅游如何进行实际的模式开发与构建?

2.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3.开发农家生态旅游有哪些举措?

4.农家生态旅游商品的开发原则是什么?

5.平原、城郊地区的农家生态旅游有哪些产品类型?如何进行针对性设计?

生态农业旅游_生态农业旅游规划项目

结合桂林恭城县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案例,谈一谈农家生态旅游如何进行实际的模式开发与构建?

       (1)恭城县概况。

       ①自然条件简介。恭城县地处桂林卡斯特地区的东南部,县境周围环山,地形高低悬殊,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土壤以红壤、黄壤、石灰土、水稻土为主,多为壤质或碎块状结构;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理想的避暑之地,茶江是县内最大的河流,属于珠江水系,水资源丰富。

       ②农业发展概况。果园面积大,农业工作为主,土地利用结构以园地为主,大部分地区主要从事单纯的农业生产耕作活动。农业资源丰富,已经形成了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除粮、油、蔬菜外,还有柑橘、桃、李、梨、柿等,因此,恭城被称为“中国特产之乡”。

       ③自然风景资源。恭城县境内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有近百处,包括生物景观、现代田园风光景观、河湖风光景观、岩貌景观、泉井景观和山岳风光景观等。

       ④经济与旅游发展现状。恭城县经济结构逐渐优化,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表4-1),具有一定旅游开发基础。形成农村旅游市场,客源市场规模逐渐壮大,旅游开发潜力大。

       恭城县农业生态旅游从影响力上分析,排在前六位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农业静态景观面积、农业动态景观面积、恩格尔系数、生态农业游览区地域容量、生态农业游览区空间集聚度、生态农业游览区规模。

       (2)恭城县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提出。回顾恭城发展史,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恭城县被列为广西49个“老、少、边、山、穷”县之一。自1983年以来,县政府领导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即“恭城模式”。“恭城模式”不仅带动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全县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而且还带动了全县旅游业的发展。近五年来,恭城县利用其优美的乡村景观、完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使其一举成为该县旅游业的支柱。过去,恭城历届县委县政府曾试图利用其文、武、周王三庙和湖南会馆等文物古迹大力发展旅游业,但效果并不理想,每年到恭城旅游的人数仅停留在2万~3万人次。自从恭城人民凭借其独特的生态农业建设成果,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柑橘之乡”、“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金字品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类型,以生态农业成果为基础的生态农业旅游在全县悄然兴起。如今的恭城县,阳春三月,大岭山桃园万亩桃花相映红:金秋时节,茶江两岸果场千顷水果竞飘香。这种与城市高楼大厦、繁杂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的田园美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前往游览观光。尽管恭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没有统一的开发模式,农业景观资源单一、不具备带动性,生态农业旅游缺乏深层次项目等。为解决此问题,本案例针对恭城农业景观旅游资源特色,提出开发模式,指导地区农业景观生态旅游的发展。

       (3)恭城县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开发构想。基于上述分析,在园地模式的指导下,根据恭城县农业景观旅游资源、环境、区位及农业生产等特点,恭城县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开发布局应该为“三区、一带”结构。

       ①大岭山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区。该区包括桃花长廊、仙竹林、野生莲花塘。本区为恭城县重点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区,定位为园地模式中的母景区,对平安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区起带动作用。这里交通方便,距桂林市区107千米,最接近城市消费群体和旅游客源市场。农业景观旅游资源属于园地景类,代表景点有桃花林、仙竹林、野莲花等。发展方向以观赏农业静态景观为主,可以重点开发花卉观赏、文化休闲等观光型农业景观生态旅游项目。

       ②红岩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区。本区位于县城的西南部,是恭城县生态旅游的核心区。拥有万亩月柿林,果园景型园地类农业景观旅游资源丰富。由于国家级生态示范村——红岩村位于其中,故该区定位为园地模式中的母景区,利用“红岩”魅力,吸引国内外游客走进农村,观赏、了解农村地区情况,带动子景区农业景观生态旅游的发展。农业景观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是:结合“红岩村”及“月柿节”,以观赏采摘、体验农业耕作为主,发展观光果园、采摘农园、沐浴森林、体验新农村生活等项目。除此之外,在控制客流量对生态环境构成危害的同时,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大力推荐本县自产农业产品,使游客除观赏美丽的农业景观外,深刻认知该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从而对农业生产起到间接推广效果。尤其是每年10月的“月柿节”,以农业产品自身作为农业景观旅游资源,开发时不应只局限于“月柿”为游客营造的金**农业景观,也可推出各种“柿”宴,让旅游者在品尝各种柿品美味的同时,了解“月柿”产品的加工过程,间接促进“月柿”生产,提高月柿销量,使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丰富的农业景象,而且体验到浓厚的月柿文化。

       ③平安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区。该区由一些吸引力弱的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区(点)构成,包括横山生态村、社山生态村、古樟林、古枫林。由于该区包含的生态旅游区开发较早,加之各项旅游服务设施的不断退化,吸引力相对较弱,所以该区定位为园地模式中被带动的子景区。此区可利用自身优美的农村风光,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丰富目前单一的观赏内容、单调的游玩活动,增大农业景观游览范围,依靠母景区的带动,逐步开展以反映农村生活为背景的集度假、垂钓、赏枫等感受体验型的生态旅游项目。

       ④公路沿线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带。由恭城境内的桂林——灌阳省级公路及恭城镇——莲花乡县级道路组成。该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带作为景观廊道,连接大岭山、红岩、平安三个生态旅游区,提高三个生态旅游区空间集聚度,对母、子景区的带动起到桥梁作用。农业景观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是:充分发展景观廊道的作用,利用景观异质性理论,选择与三个生态旅游区的农业景观旅游资源特色互补的农作物栽种在道路两旁,游客游览完任何一个生态旅游区,可沿着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带一边采摘,一边观景,不知不觉地进入下一个生态旅游区,提高了景观的连接度和稳定性,使恭城县成为一个整体的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区。

       (4)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开发的政策建议。

       ①政府导向型战略。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应该坚持政府导向型原则。恭城县农业景观生态旅游的开发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旅游相关机构分层管理,建立相互协调的组织管理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恭城县生态农业旅游区从无序发展、规模分散、粗放经营管理向集聚、规模效益型的有序带动方向发展。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观念先导、宏观指导、政策指导,完善和改革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

       ②强化农业景观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农业景观旅游资源是农业景观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也是使游客产生旅游动机的吸引物。只有保护好农业景观旅游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才能维持农业、旅游业共同可持续发展。保护目标的达成,必须以管理人员、游客、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作为先决条件。在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要倡导生态教育,特别是生态道德教育。对进入旅游区的所有人员要开展广泛的以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培养和增强管理人员、当地居民、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恭城县可以在各生态农业游览区入口处建立各种规模、形式多样的生态旅游者服务中心,用标本、、图书资料、影视、录像、宣传手册等向游客介绍景区概况、宣传生态环境知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关注生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③突出农业静态景观的立体美和时序美。农业景观生态旅游成败的关键在于农业景观是否具有魅力。立体化的意义在于发挥农业景观旅游资源集约化功能,使农业景观成为一个有机的二维架构体,但是并不忽略生态环境的问题。相反,通过农业景观要素的开放和整合,最终会使原有的生态环境更加宜人,原先没有绿化基面的环境空间可以通过基面的立体化处理增添宝贵的绿化系统;没有购物与休闲、娱乐环境的空旷公共场地,也可以通过整合农业景观要素对二者进行有机的立体化整合处理,提升生态环境的宜人度。时序化的意义是结合旅游目的地的气候,使地区的季相更加丰富、美好,产生花开花落、叶绿叶黄的变化,形成各具特色的美的组合。恭城县农业景观旅游资源存在着档次低、重复率高等诸多问题。因此,恭城县应吸收先进的景观开发经验,立足本县生态优势,根据山地丘陵地区不同的垂直高度、不同的气候特征,因地制宜的耕种不同农作物,使区域随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形成不同的农业景观,达到四季异景、移步换景的目标。

       ④动态参与与静态观赏相结合。生态旅游成为当今旅游主题的热点,让游客亲自参与和亲自体验是感知生态氛围的最直接方式。恭城农业景观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予以高度重视。在考虑农业景观与生态旅游的关系时,仅仅关注如何营造优美的农业景观特色是不够的,还应充分掌握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倾向。在提高静态景观观赏性的同时,建立起使旅游者能够参与的新型观光结构,组织一些趣味性强的、知识含量高的活动,比如可让游客一起参与耕作、采摘等务农活动,和农民一起制作绿色食品等。只有这样,才能留住游客,延长逗留时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⑤加强景观廊道的建设。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屏障等功能。加强景区间的连接廊道建设,以旅游交通线路为基础,形成旅游、景观廊道。恭城县境内部分作为景观廊道的道路不仅要具有交通性,还应具有生活服务性和观赏性。从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开发的整体来说,是组织农业景观的骨架,应该成为游客体验农业景观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因此,道路的建设,除了必须满足道路交通的功能与技术要求外,还必须重视研究如何使道路成为富有观赏性的农业景观廊道连接母、子景区,从而使道路景观同周围环境达到高度和谐与统一。将恭城境内桂林—灌阳国道、恭城—莲花的县道作为输送旅游客源、农业景观旅游资源共享的重要通道,进行西岭—恭城镇—莲花一线的道路建设,将三个生态农业游览区连通在一起,加强了景区的可进入性和空间集聚度,同时为沿线村庄旅游经济发展和其他经济增长创造了重要条件。

       ⑥做好旅游规划设计。农业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认真规划。因此,在开发之前应对恭城县的农业景观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建立从可行性研究—开发规划—管理体制的科学的开发程序,避免“一哄而上”。规划设计时,根据投资数额选择资质合理的编制单位,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农业景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开发工作,制止开发过程中的不良行为,统筹安排各项目;在开发规模上,坚持大、中、小相结合,重点抓红岩、大岭山生态农业旅游区,打造成生态型的精品农业景观旅游区;在档次上,坚持高、中、低相结合,既要有高档次的生态农业旅游点(区)和娱乐项目,也要开发一些适合大众旅游者的观光、休闲项目;在项目选择上,坚持农业静态景观与动态景观开发紧密结合,充分吸取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经验,项目独特,反映地方特色。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1)农产品提供型的农家生态旅游。主要向游客提供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一般包括即时采摘、食用型,如广东80多座观光果园;提供情趣商品型,如鄂西北某少数民族向游客提供的称为“西兰卡普”的衣服;另一种是提供高科技的特色农产品,如转基因黄瓜、西瓜等。

       (2)农业空间提供型农家生态旅游。利用农业特有环境和空间作为背景和条件开展农家生态旅游活动。一般包括:休闲观光型,如广东珍稀动物养殖场、民俗文化村;农业博览会型,如昆明世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型,如上海农业高科技开发区。

       (3)民风民俗及农村体验型的农家生态旅游。向游客展示当地特有的风俗以及使游客充分体验当地农民的生活。如无锡马山的“生态旅游度假村”,北京某商场在通县搞的“农桑乐”,使都市人充分体验到农民的日常生活。

       (4)综合功能型的农家生态旅游。集以上三种开发形式为一体,向游客提供综合的旅游农业服务。目前,全国综合功能型的农家生态旅游做得比较好的有:湖北的随州、四川的九寨沟和黑龙江的伊春郊区等。

开发农家生态旅游有哪些举措?

       人文资源占优势的“观赏+学习”模式

       对于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方面都不占有优势的农业地区,我们就可以走这条观赏加学习型的模式路线。例如桂北地区,通过挖掘桂北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文化、古代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历史、乡镇“社日”壮族歌圩、瑶族盘王节等民族活动将本地区的人文资源和旅游作最优的结合。这种模式不但要求人们要认同当地农业文化充满差异的地域性特征,还要致力于为当地这些处于弱势的文化找到重新发扬光大的理由。

       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不能简单地进行自然或人文的划分的,它综合了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特长。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十里不同俗”,所以这类地区在开发时应以农业生产劳动为核心,以耕作制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生活习俗与禁忌的开发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果实,可以让旅游者充分体验收获的快乐、了解生活习俗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活习俗及各种禁忌,以生动的形式与充满想象的内容展示了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农具的使用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农业文化每一点滴的进步,也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认识农具实际上就是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如果进行适宜地开发,应该可以成为绝好的旅游产品。这些都可以进行观赏性和学习性的开发。

       农业旅游(Agriculture Toirism)是20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催生的产物。“农业旅游”一词首先出现在世界旅游发达的欧美国家。在国外,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农业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协会。该协的主要功能是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这实际上标志着农业与旅游业已经结合成为一个新形势的产业。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的这种农业旅游,之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陆续成为农业旅游的开发热点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大陆开始进行休闲农业的探索性研究和开发。

       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国家旅游局推出“1998年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拉开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序幕。2006年确定以“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旅游年,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2009年的“中国生态旅游年”,倡导“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这些举措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旅游发展,相机出现了以农家乐、度假村、野营地、休闲农村、生态农业观光园、教育农园、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旅游。全国农业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方式。

       九龙山森林公园位于洪雅县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处青衣江北岸。据眉山市中心城区53公里,据成都市110公里。九龙山城市森林公园北起规划的洪雅城北火车站组团,南至省道106线,东起升到106线与省道305县交汇处,西至九龙庄园低密度住宅小区,是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涵盖范围内的森林公园。在九龙山的设计上,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根据九龙山紧靠洪雅县城区,紧邻青衣江畔,处于未来县城发展区域之中,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优势,将九龙山规划设计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为核心的旅游景区。打造九龙山成为集生态观光、居住、度假、健身、会议为一体的高档休闲养身地。 蓝溪谷生态农业风景区位于山东潍坊青州市王坟镇境内,S233省道南12公里,西邻仰天山,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农业与一体的生态型旅游区,融山的隽秀、水的神韵于一体,挟田园秀色、禀历史文明于一身。境内峰青峦秀,怪松搭棚,古藤蟠缠,使人心旷神怡,山谷中有蓝溪 水库,种有蓝莓、大石榴、大樱桃、树莓、黑枸杞、葡萄等浆果,季节性采摘。谷中除了农作物,生长着密集的黄荆条、荆条花。工作之余,驱车而至,踏着青草,穿过樟林,走进农家木屋,品尝高淳特色农家土菜和山庄野味,放飞心情,回归乡野,是体验农家生活,感受自然之美的绝佳之地!

农家生态旅游商品的开发原则是什么?

       农家生态旅游是以现有的生态农业资源为基础,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将其开发为以旅游为主题,集生态农业建设、农产品生产与旅游参观、农事劳作、农家体验等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开发农家生态旅游的主要举措如下:

       (1)“政府组织、农户参与”是农家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在不同时期,政府的作用有很大不同。在农家生态旅游发展初期,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通过提供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如减免税费、提供小额资金支持、利用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开发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等,全方位引导农户参与创业,促进其发展。在农户已经产生参与自主性、积极性,旅游产业已形成的时候,政府应适时的从参与者转变为管理者,管理、约束农户合法经营,保障旅游者权益,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针对不同的资源特色,合理规划,有重点地开发特色鲜明、条件优越、市场前景好的资源,吸引特定的旅游人群。

       (3)尊重时代潮流变化,提高旅游品质,实现经营规模化、产品特色化。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旅游兴趣点也在不停的变化,因此应针对游客需求的变化,将目前小规模的单家独户低档次经营的“农家乐”逐渐转变为有规模、有质量的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在农事旅游、农产品旅游等项目上,可以考虑因地制宜将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景观特色的作物连成片或穿插种植,形成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的景观图案,构建类似“麦田怪圈”之类景观,以提高农家旅游地趣味性,丰富旅游情趣。

       (4)田园风光、清新空气、乡风民俗是农家旅游的基本卖点,也是对游客最具吸引力的资源,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维持农家生态旅游的基石。

       (5)拓展旅游商品,发掘文化内涵。单纯的观光方式无法满足市民对更高层次具有文化品位的需求,因此,只有在内容、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的不同,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

平原、城郊地区的农家生态旅游有哪些产品类型?如何进行针对性设计?

       农家生态旅游商品开发的基本原则包括:

       (1)突出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有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商品才能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在开发中应针对地方特色,对地方文化进行挖掘、提炼,设计出特色商品。“农家乐”型生态农业旅游推出的农家特色菜肴、特色果品、无污染农产品等,对游客很有吸引力。

       (2)不破坏生态环境,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在生态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时,应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及文化中的生态内涵,使旅游者享受生态产品的同时,受到环境保护的教育。

       (3)以市场为导向,开发配套的旅游商品。生态农业旅游商品的开发要顺应市场需求,分层次开发。如旅游工艺品开发,可采用不同价格的原料和工艺,土特产品采用不同档次的包装,使不同层次的旅游者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兴趣爱好,选购自己所需的商品。另外,还可针对地方特色,进行商品的系列配套开发。

       (4)统筹安排,合理组织。生态农业旅游商品开发应避免自流、分散、无序的状态,加强统筹安排和组织工作,否则,旅游商品就会逐渐失去地方特色。

       (5)提高旅游商品的生产和制作水平。坚决制止粗制滥造,不断提高旅游商品的生产和制作水平,以维护旅游地和旅游商品的形象。

       针对平原、城郊地区的客源市场特点,依托景观和资源条件,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类型如下:

       (1)观光、休闲型生态农业旅游。以特色蔬菜、花卉果园、垂钓、乡村农舍、特色养殖业基地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已达近百个,大量城市人口蜗居在城市中,乡村地区的轻松、绿色对城市居民有着强烈的诱惑。且大城市周边地区一般多为地势平坦的平原、岗地,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将乡村地区的居民生活生产的节律与秩序、房屋建筑、饮食习惯、服饰、礼仪、节庆活动、民风民俗、语言等方面的传统特色糅合到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配以土特产饮食、花卉水果、垂钓休闲等活动,会极大地丰富旅游的内容,进一步增强对城市游客的吸引力。在乡村可以建立一些小型、家庭型的民俗馆,进行民族歌舞表演、节庆活动等展示乡村民俗文化的活动。厦门鼓浪屿在这方面的开发非常成功。鼓浪屿号称“琴岛”,钢琴人均拥有量居全国之首,不少家庭收藏有大量具有历史意义与价值的钢琴。因此,鼓浪屿旅游部门充分挖掘这些旅游资源,将家庭钢琴收藏转变为小型家庭钢琴博物馆,既挖掘了旅游资源,又增加了旅游情趣,同时钢琴收藏家庭还获得了一定经济收入,反过来促进其对博物馆的维护与升级,实现了旅游观光与发展共赢。

       (2)体验农耕生活型生态农业旅游。我国目前有6亿左右的城市居民,这一庞大的城市人口中,绝大部分40岁以上的居民是第一代城市化的农民,对农村有着天然的亲切和亲近。因此,体验农耕生活对他们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平原、城郊地区交通便利,适宜于建设“周末农场”,给旅游者提供短暂的农事劳动时间。由于数小时的短暂农事劳动既可以体验农事活动的成就感和亲切感,又不至于过度劳累,对于返城后的工作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于出身农民、久已远离农业生产的第一代城市移民及其家庭,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体验农耕生活型生态农业旅游需要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相结合,开展的项目需要相对简单轻松、内容丰富有趣,且不能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可以参考的项目有:花木栽培、花木修建、除草施肥、捕鱼捞虾、挖地种菜、瓜果蔬菜采摘等,在一些特色农业发达的地区,还可以根据地方特点,展开诸如手工艺制作、插花、盆景等技术性要求较高的项目。

       (3)度假型生态农业旅游。目前,我国在逐步推进和完善带薪假期制度,城市工作者的休闲时间有大分散、小集中的趋势。所谓大分散就是长假不再集中于几个法定的“黄金周”,从国家的层面,假期不再极端集中,旅游景点的客流量将趋于平缓,人们在旅游中真正休闲活动的比重将大大提高,旅游质量有望上一个台阶;小集中就是居民将越来越多地自主选择自己中意的时段进行休假,集中享受超长假期。这一休假制度的改变是农家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机遇。由于乡村环境优美、宁静,相对城市人口稀少,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因此可以建设特色农场、庄园,满足人们的较长时间度假的需求,如家庭庄园、少儿农庄、银发农园等,一方面提供体验性农业劳作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娱乐设施,供各类旅游者进行乡村度假旅游,与农民共同生活、体验乡村生活的质朴淡雅和耕种收获的喜悦。

       (4)游乐型生态农业旅游。游乐型生态农业旅游就是纯粹以观光游览为主题的生态农业旅游,其主题内容则与农业、生态有相当的联系,其形式多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主题生态农业游乐园,供游客参观、游览与参与。如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建设的农业游乐园,可通过布置风车、水磨(石磨)、马(驴)拉磨、手推小车、石臼、织布木机、犁、耙、锄、镐等原始的农业生产工具,并利用图文、声像等现代技术讲解中国古老的农业传统、农业历史、农业文化,开展水磨米面、水车灌溉、石臼舂米、木机织布、陶器制作等参与性质的农业生产体验活动,让游客通过丰富多彩的参与活动感受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

       (5)知识技能型生态农业旅游。蜗居在城市中的人们渴望与自然进行交流,因此花卉、盆景、阳台农业等在不少城市居民家中都有体现。但是由于栽培、管理等方面基础知识技能的欠缺,这类活动往往效果不好。游乐型生态农业旅游就是指以先进农业技术、特色农业农艺技术、农耕文化等为主题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让游客通过在乡村地区休闲、娱乐去感知、体会、实践植物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插花技术、手工艺技术等,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这些我国传统的农业手工技术。知识技能型生态农业旅游一般也以参观、参与为主。由于游客的参与实践短暂,因此组织接待方应将相应的农业、手工技术进行充分的浓缩与提炼,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技术要点、难点、意义等介绍出来,并准备最充分的条件,做到使游客能够拿起来就操作、动手就基本能成功。

       (6)采摘购物型生态农业旅游。农村农业地区是城市食品的基本供应地,但是农产品在向城市供应的过程中存在周期长、鲜嫩性下降等问题,因此,直接在农产品产地采摘、购买农产品成为很多农家生态旅游的基本卖点,也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农产品销售模式。这一销售模式在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方面都取得了效益最大化。首先,对于城市的旅游者来说,自己直接从农田中收获农产品并消费,是一种明明白白的绿色消费,从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因此愿意承担稍微高昂的价格;其次,对于农产品的生产者,既减少了农产品的采摘、运输、保鲜等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获得较高的价格,并通过提供旅游项目获得额外收入。由于新鲜农产品存在时限性等问题,所以生态农业旅游不能完全以采摘作为卖点,还应考虑对绿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展开品尝、直销等旅游项目,如以乡村的农产品资源为基础,将乡野食品与美食文化结合,开发以绿色食品为主,色艳味美、营养丰富的大众食品、野味自然食品和保健食品,开展果品品尝、特色风味小吃品尝、健康保健食品品尝、绿色生态食品品尝、野菜品尝、特种禽畜菜品尝、烧烤美食品尝等美食旅游活动,并提供各种生态农业商品,形成以农产品、绿色食品采购、消费为主题的特色农家旅游。如在法国,很多的农村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还可以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在完成酿造后品尝并带走自己酿好的酒,其乐趣当然与在商场购买酒不一样。日本东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海带采集及加工等活动,使都市人直接感受大自然。日本岩水县的小井农场自1962年起,结合生产经营项目,先后开辟600余亩观光农园,设置多个专题场馆,其中动物农场,可以观赏到各种家畜在自然怀抱中的憨态,又能增加动物学的知识;牧场馆,每天有定时挤牛奶表演和定时看奶油的加工过程,观赏之余,可以购买到各种包装精美而新鲜的奶制品;农具展览馆,陈设有各式各样新奇古怪的农用机械,有的是现在使用的,有的是已被淘汰的,人们可以借此了解农业发展历史和农机具知识;在农场旁边,是由废机车改装成的列车旅馆,深受怀古思旧者和青年人的欢迎。苏州一旅行社每年春季推出太湖西山采茶一日游,观摩、体验茶叶采摘、炒制,并可以将自己炒制的碧螺春茶带回家慢慢享用。

       当然,也可以将以上多种农家生态旅游类型结合起来,综合开发。但综合开发如果规模过大,就有可能失去“农家生态旅游”的特色,因此在进行农家生态旅游开发时,准确、稳定的市场定位非常重要,不能以丢失特色为代价,发展面面俱到的、游乐场类型的生态农业旅游。

       好了,今天关于“生态农业旅游”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生态农业旅游”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